• 网站首页
  • 军事外交
  • 武装力量
  • 军事行动
  • 国防服务
  • 法规文献
  • 军媒视点
  • 国防动员
  • 战地记者讲故事丨红星杨

    发布日期:2024-08-14 浏览量:0 

    红星杨

    ■曹蒙洁

    插图:陈 磊

    从成都出发,沿318国道一路向西,穿过二郎山的蜿蜒隧道,巍峨神秘的雅拉雪山便逐渐出现在眼前了。沿着山腰向上攀爬,登上海拔4298米的高山垭口,一路向西,傍晚时分,车子终于在一座军营门前停下。

    结束了一路的颠簸,我迫不及待地从车上跳了下来。陪同的干事周高恒赶忙拉住我,叮嘱我要慢慢走,不要跑,因为高原反应产生的头痛和头晕并不好受。

    这里是位于川西高原的甘孜,“献身使命模范营”的官兵常年戍守在这里,守护着这片热土。

    营区坐落在山峦间,抬眼望去,远处的雪山在落日映衬下显出金黄的颜色,近处山顶的冰雪已经消融,山上白色靶标清晰可见。

    道路两侧,杨树枝随风摇曳。“这种杨树叫红星杨,它的特别之处在于沿纹理将树枝轻轻掰开,横断面上会有一个端端正正的红色五角星图案。”周高恒捡起一根树枝告诉我,“这些树在单位移防到此之前就有了,是纪念红军长征栽种的。数十年来,它们在这片土地深深扎下了根。”

    “嘀嘀嘀!嘀嘀嘀!”突然,一阵急促的警铃声打断了我们的交谈,也打破了营区原有的平静。

    “附近山林突发大火,风力4级,目前已造成3人受伤,各应急组立即展开灭火救援工作!”一名干部手持对讲机匆匆跑过。

    刚来就碰到火灾?我正想开口询问,周高恒解释道:“这不是真正的火灾,而是营区组织的经常性消防演练。驻地附近山林较多,地形复杂,有时遇到重大火情单靠消防的力量远远不够。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必须顶得上、靠得住。”

    我向着人群走去,果然看到在演练现场,官兵正紧张有序地进行火势控制和火场救援工作。

    演练场上,我注意到一位个子不高、皮肤黝黑的老军士。只见他抱着消防水管冲向一处火势猛烈的区域,示意战友开闸放水。浇灭大火后,他又快速卸下装具,跑去抬担架、救护“伤员”,同时还向身边的新战士讲解技巧方法。

    周高恒告诉我,他叫张立志,守在这里已经19年了。14年前,正是他和战友们一起扑灭了那场大火。

    第二天,我找到张立志,想跟他多聊聊。他提着水果、拿着抹布正准备前往烈士陵园,我急忙跟上去。

    张立志告诉我,10多年来,每个月月底,他都会到烈士陵园陪老战友聊聊天。

    2010年12月5日,驻地突发山林大火,时任营教导员李列等15名官兵在扑灭山火时为救群众英勇牺牲,长眠在他们守护的这片土地上。为表彰他们的突出贡献,该营被中央军委授予“献身使命模范营”荣誉称号。

    牺牲的人里,有和张立志是同年兵的老战友,有曾经一起谈天说地一起踢球的好兄弟,还有张立志手把手带过的新兵,最小的一名战士才17岁,而他们的生命永远停留在那天下午。

    随着时间的流逝,其他参与救火的战友们陆续退役离开,而张立志选择延长年限,继续服役。

    “老战友用生命践行使命,现在我想做的就是继续替他们守护这片土地。”张立志用抹布擦拭着墓碑,轻声说。

    微风吹过,陵园内红星杨的枝叶沙沙作响,好似战友的回应,清脆有力。

    长期的高原工作,让这名36岁的老兵看上去比同龄人要沧桑许多。

    “其实是有些犹豫的。”张立志坦诚地告诉我,身体一年不如一年了,也想过回家好好陪伴妻儿,弥补这十几年的亏欠,但每次面临走与留的选择时,总觉得这里有东西牵绊着自己。“离开的理由有无数个,而留下的理由只有一个——继续守护。”

    川西高原很苦,高寒缺氧,普通人连快走都会感到头晕;但高原也很美,在这里,有一群可爱的战士,如同高原上的树,默默扎根,顽强生长。

    道路两旁,红星杨静静矗立,树干挺直,枝叶茂密。我弯腰捡起一根树枝,掰开,红色五角星映入眼帘,也照进我的心里。

    记者心语 心怀热忱,记录每一个平凡而伟大的灵魂。

    文章来源:解放军报 文章作者:曹蒙洁  文章编辑:陈磊 

    上一篇: 武警广西总队贵港支队组织开展反恐演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