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联兵工厂隐藏深山造枪弹
发布日期:2024-08-17 浏览量:0
东北抗联七星砬子兵工厂的机床。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东北烈士纪念馆三楼展厅里,陈列着一台外形完整、有部分零件残缺的老式机床。这是东北抗日联军七星砬子兵工厂使用过的机床。抗战时期,它藏于深山,为前线部队源源不断地制造打击日军的枪支弹药,是东北抗联将士不畏艰难、自力更生制造武器的历史见证。
1936年夏,祁致中率领的东北抗日联军独立师,转战依兰、桦川、富锦、宝清等地,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随着战事增多,部队武器紧缺、弹药不足的问题越发严重。祁致中与中共富锦县委书记刘忠民、抗联第6军第1师政治部主任徐光海共同决定,在七星峰山脚下的密林深处建立一处兵工厂。
七星峰俗称七星砬子,位于黑龙江省桦南县和集贤县交界处,这一带山高林密、易守难攻,是东北抗联第6、第7、第11军等北满抗联部队开展抗日活动的根据地。
祁致中派抗联独立师经济部主任崔振寰和团长叶万海,带领数十名抗联官 兵,用马驮着工具和粮食进入七星砬子山下,开始建设兵工厂。祁致中与中共党员胡志刚派人从奉天兵工厂请来陈晓祥、苏中仁等近20名技术工人,又从清华大学等处拿到图纸,开始研制武器弹药。抗联独立师分别在密林深处建起3个车间。第1车间是造枪车间,第2车间是弹药车间,均设在老道沟;第3车间是修械所,设在小白砬子。
七星砬子兵工厂车间建成后,最急需的是用于加工零部件的机床。日伪当局为防止机床外流,对机床销售管理非常严格,专门规定购买机床者除现金外,还必须要有3家店铺进行担保。祁致中派人赶赴佳木斯,暗中刻制了3家店铺的图章,还制作了担保条,最终从一家工厂买到机床。在地下党组织帮助下,他们把机床拆开,装在满载谷草的马车上,混过敌人的检查站,然后用爬犁运进山里。此后不久,崔振寰等带领10名抗联官兵,与胡志刚、陈晓祥一起赶到集贤等地,几经周折又买到3台旧机床和部分工具。
山里没有电,机床无法运转。为解决动力电的问题,兵工厂的工人们利用附近哈达密河丰富的水资源,筑起了一条小水坝,用水轮带动发电机发电。冬季河水结冰进入枯水期,工人们又开动脑筋,将缴获的敌人汽车上的发电机拆下来,用煤油发电。有时油料短缺,工人们就把一个大铁轮装在木架上,挂上皮带,由4个人轮换摇动,使机头旋转,用人工办法解决供电难题。兵工厂使用的钢材原料,开始时主要靠从民间购买,抗联独立师将官兵分散到依兰、桦川、勃利等县,购买了部分废旧钢材,解决了早期原料供应问题。后来,为补充钢材,抗联独立师还出兵长发屯火车站,夺取了日军屯放的一批钢轨,为兵工厂争取了重要的生产原料。
在艰苦的条件下,工人们一面修理破旧枪支,一面研究制造新枪。1936年冬,七星砬子兵工厂生产出首批100多支“匣撸子”手枪。由于手枪在喷漆时使用豆油烤制,颜色很像乌鸦的黑翅膀,所以大家干脆叫它“老鸹翎”。祁致中试枪后非常满意,专门为兵工厂召开了庆功会。兵工厂趁热打铁,试制成功了使用驳壳枪子弹的手提冲锋枪。1937年春,兵工厂厂长韩立中与胡志刚等技师,又试制成功了发射三八式步枪子弹的直把轻机枪。弹药车间则研制出杀伤力较强的瓜形手榴弹。这些武器被及时输送到部队,补充了部队武器消耗,加强了部队作战能力,极大激发了指战员的战斗热情。七星砬子兵工厂由此成为东北抗日联军的一个重要后方基地。为表彰七星砬子兵工厂的创造精神,东北抗联总政治部主任兼第6军政委李兆麟专门前往兵工厂慰问。
1938年2月,由于叛徒告密,日伪军派兵偷袭兵工厂,抗联独立师警卫部队和敌人展开激烈战斗。工人们为防止损失,将大件设备拆开埋到地下,小的设备转移到其他地方,待战斗结束后,再把机器重新组装以恢复生产。日伪军虽多次对兵工厂进行破坏,但每次都遭到抗联独立师的灵活反击。七星砬子兵工厂的抗联将士和工人,住的是地窨子,吃的是野菜和野果,面对的是边打边干的任务,在恶劣艰苦的条件下坚持生产两年多。
1939年初,日军为彻底摧毁兵工厂,调集3000多名日伪军向兵工厂发起猛烈进攻。此时,抗联主力都在外线作战,守卫兵工厂的仅有80多名官兵和工人,他们掩埋了机床等重要设备,顽强地迎战敌人。这场80多人对阵数千敌人的战斗持续了3天,抗联将士和工人共毙敌数百人。残暴的日伪军向抗联官兵和工人掩体施放毒气,最终除3名受伤官兵突围下山外,其余守卫工厂的官兵、工人全部牺牲,兵工厂也惨遭破坏。
1955年,东北烈士纪念馆和黑龙江省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请抗联老战士张凤歧和熟悉七星砬子兵工厂遗址的石金生等人担任向导,在兵工厂遗址附近挖掘出一些零部件,组装成这台机床。如今,这台带着锈迹的机床静静地摆放在展厅中,诉说着昔日抗联兵工厂的生产和斗争情况,传递着东北抗联将士艰苦奋斗、英勇不屈的精神力量。兵工厂的抗联往事,永远镌刻在了七星峰的巨石上:八十勇士登崖峰,奋战山关日夜行,击退倭寇三千众,壮士鲜血染七星,忠骨林立冲霄汉,洒泪青峦祭英灵。
上一篇: 革命战士任来保的一枚又一枚奖章
下一篇:“七七事变”86年后的卢沟桥和宛平城